旅居瑞典

採菇體驗

大自然的一切都有其用處,即使是有毒的菇,也能告訴你,附近會有其他可食用的菇啊!

周末終於不用潛水了,可以輕鬆一下!不過我們仍相約潛水教練Malin,到首都的森林內摘採菇。

我一直都心思思想嚐一嚐林裡採菇的滋味,但苦於對菇類認識不足,生怕吃錯中毒生亡。上星期,跟教練閒聊間,知道她打算到森林採摘新鮮菇類,以配襯剛收到朋友打獵得來的野豬肉。我知道後興奮地問她可否一起同行,就這樣,三人行加一隻芝娃娃,在林中消磨了半天!

到步後,發現森林的入口處滿佈3米高的鐵絲圍欄,閘口被鎖上,而旁邊有一木梯供人攀進攀出。原來當地政府為保護林內的鹿兒,防止牠們亂跑出附近的公路,被車輛撞倒。不過M說,她從來都沒有在這片森林見過一隻鹿的!鹿兒天性害羞,不會接近人類,總會遠遠地躲起來,我也不期望可以看到牠們的!我們攀進去後,沿途看到數個擺放動物糧草的大木箱,是擔心鹿兒冬天糧食不足而設的。真細心!

但另一邊廂,在不遠處,有些打獵愛好者搭建了打獵觀察區……

M每年大概這一時候也到這森林的某範圍採菇。不同的菇在甚麼生境出沒,甚至在哪一棵樹下會有哪一類菇,她都記得一清二楚。不過有時候可能來遲了一步,被野豬或鹿兒吃掉了。的確,旅途上多次看到野豬覓食的痕跡,或是鹿兒的足印。今天,我們明顯來早了,可能因為降雨少,未足夠讓菇類蓬勃生長。一般來說,下雨後的三、四天是最理想的採菇時候的!真奇怪,明明剛過去的日子也有下雨的!依這情況來看,或許那局部地區驟雨剛好沒有來到這片森林吧!

我與K先生沒有採菇的經驗,每看見菇,也都興奮地指著,並問M這是否可以採。十次問,八次都是"NO…" 她一看便能斷定可採與否,真是專業啊!對採菇有如此深刻的認識,是累積得來的。她自小與家人在森林採菇,看著公公婆婆怎樣挑選,怎樣採摘,怎樣烹調,慢慢變成她生活中的常識了!

基本上越是鮮色的,便越毒。 (這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吧!)

原來毒蠅菇在初生時期,是全白色的,長大後才有鮮紅色的帽子!

另外,白色的菇也有機會有毒,除了自己認識的某些白色菇,否則不要採!有些菇的莖部長有一個環,這也是辨認毒菇的方法!

但有些菇,相貌與市面售賣的差不多,初看還以為是一樣的東西。但M一看,立即搖頭。因為菇類太多,即使她解釋有甚麼分別,我也記不起了!後來,她跟我們介紹一種菇,是初學者也容易辨認的! 這些菇,有些可能不太美味,但至少不會中毒的!

這菇沒有毒,味道有點像稀靈魚,M不太喜歡,所以她不採。反正我沒有嚐過,便採了些到籃子裡!
IMG_0123.JPG

我們又見不少下圖這菇 (Swe: Pepparriska / Eng: Rufous Milkcap),她說味道十分強烈,且帶輕微毒性。不過其毒性可以輕易去除的。她不喜歡這菇的味道,沒有採。我想,既然不會中毒,便帶回家試一試吧!M示範了一個辨認此菇的方法:切開一小塊冠頂,會有一層奶狀的液體流出,所以它的名字叫MILKCAP

20161001_165511

還有一種菇 (Swe: Blodriska / Eng: False saffron milkcap)。菇如其名,瑞典文的意思是"有血的菇",而英文的意思是"假的番紅花"。把刀子在莖部橫切一刀,會有深橙色的液體流出,而且帽子部分位置會因氧化而慢慢呈綠色。M說把此菇與蒜頭及橄欖油一起焗,十分好吃的!她平日甚少發現的,但今天竟找到十數隻!真高興啊!

20161001_165739

採菇重頭戲,莫過於此三隻菇不過了!black trumpet (黑色那款) 及Wild Yellow-foot chanterelle (應該是…) 而中間那隻,忘記了名字… 採這些菇,需要好眼力。因為它們十分矮小,或長在枯枝落葉下,或全身黑沉沉。一旦我們發現第一隻,便會在附近陸續發現更多了!

20161001_170605.jpg

採菇旅程快結束了,我們見識了那麼多,收穫比在藍子裡的來得豐富!十分感謝M為我們作導遊,並向我們講解不少關於採菇的知識!IMG_0165.JPG

途中,我放下自己那無謂的心結,重提早前潛水時的不滿,簡單向她道歉。其實那天,沒有一個人過得好,而她甚至錯過了朋友為她預備的後補生日驚喜派對…

正當我們準備離開森林之際,看見遠處有鹿兒的蹤影!一隻,不!兩隻!不!是三隻啊!我們靜靜地繼續向前走,鹿兒則繼續遠遠觀察三個陌生人。不過天性好奇的芝娃娃看見遠方有動物在跑,挑起了獸獵的天性,想跑去追。M立即喝止牠,並把牠抱起!傻傻的小子啊,即使給你追上了,你又可做甚麼呢?

與M告別前,她叮囑我們回家後檢查自己身體,有否被TICK (蜱)叮住。我笑說,我們回家後會做BUDDY CHECK的!

回家的E4路上,又是一個秒殺菲林的日落景致……

20161001_181616.jpg

 

後記…

回家後,對菇類一知半解的我們,在辨菇仍有3分記憶之際,趕快把一籃子的雜菇分類……

我:「這是甚麼菇呀?」
他:「冠底有短刺的,吃了不會死的菇吧!」

我:「這個要煮10分鐘嗎?」
他:「好像只有PAPPAR那款才要煮呀!」

我:「這個形狀不太像其他的同類啊!」
他:「但它有流血啊!是流血菇來的!」

我:「這菇的冠不是很紅啊!其他「稀靈魚菇」的冠紅得多啊!」
他:「那我們吃了會不會死啊?」
我沉思了數秒:「還是掉了它吧!」

20161001_215101

最後,我們把最珍貴的野菇炒香,加忌廉,伴牛排意粉~

(TLS減肥中的我… 這餐破了戒 … 哈哈)

 

 

 

 

 

其餘的雜菇,先洗淨,再用毛巾吸水,待下一餐烹調用。(後來才知道,最有效簡單的保存方法是:不用水沖洗,只用掃擦乾淨便可!

 

另外,Pepparriska需要以大量水煮10分鐘去毒。然後再灑鹽 (或浸在醋內) 醃製,可伴沙律。

 

 

2則迴響

  1. 好棒的體驗
    很喜歡這種秋天採野菇野果的感覺
    據我認識的德國朋友們
    他們也是從小就訓練認識野菇
    所以他們也都很專業
    好像一看就知道什麼可以採來吃什麼不行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