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月在SMÖGEN潛水,歡樂過後,與BUDDY得出一個結論:我們必須學側掛氣樽 (SIDEMOUNT) 或循環呼吸器 (REBREATHER),否則,不能在動人的水世界盡興!不管我們肺容量有多大,呼吸有多慢,空氣始終不夠我們潛得久,潛得深。每次到了某容量的空氣時,便得離開,回到五米水深的地方,做安全停留。這是多麼令人掃興的事!
上周末,跟 Alpin 潛水學校的 Jonas 學側掛潛水樽 (Sidemount)。
Sidemount在我心目中,只能以“型”來形容。不用再苦苦地背著沉重的鉛及樽下水,也不用擔心不夠空氣,而且在水中可保持水平流線型姿勢。這是技術潛水的入門,所以教練 J 以技術潛水的態度及教學方法教我們。
浮力裝備只是一個小小的龜背。因為左右各有一個樽 (北歐都是用鐵製的潛水樽),所需要的鉛大減,讓一切變得輕鬆!潛水員的兩個樽會預先放到淺水地方,在那裡借助水的浮力,把樽繫在兩側。光看的話,確實輕鬆簡單。我當時還想,為甚麼初學者仍要用傳統的笨重裝備呢?
好戲在後頭呢!
我們第一堂在一個湖泊潛。教練 J 說,你們這班學員 (共4人) 技術已經很好,不需要到泳池練習的了!(我聽後超高興,暗地裡高呼尖叫呢!因為我當潛水長實習生期間,見教練 J 多次在泳池教側掛,還以為這是必經的訓練啊!)
我的側掛裝置只有12磅鉛,比平日的普通裝置少了6磅。我有點擔心重量不足夠,但教練 J 堅持說沒有問題。
由於四位學員也是第一次使用側掛,教練 J 便親自在水中幫我們繫上空氣樽及呼吸調節器,續一向我們展示每個步驟及先後次序。側掛空氣樽潛水員作為技術潛水的入門,已經不需要有Buddy互相檢查了!一切要靠自己!當大家都準備好後,我們在水面各自練習左右呼吸調節器 (reg) 的更替。其中一位風趣的學員指著胸前的大堆東西,對我說"so much shit here!" 哈哈,大家很明顯仍未適應吧!
下水後,我沉得比較快 (仍是安全速度的),明顯是因為鉛太多了!我不停為乾性潛水衣充氣,但稍有任何動作,潛水衣的氣孔又自動排放空氣。這湖泊水深可達40多米 (其實這湖的深度仍是個迷,因湖底懸浮著墨汁般的深黑物質,根本沒有人會潛得那麼深去量度。) 我看著漆黑不見底的湖底,感受著不斷自動排氣的潛水衣…… 其實我可以關上排氣口的,但又擔心控制不了浮力,突然上升得太快。畢竟初嚐側掛,實在需要專注控制浮力。於是,我繼續不斷充氣,使自己不會下沉。(或者讓我重頭來一次的話,我會選擇把氣孔關一半!正死蠢!)
因為浮力問題,我不時在水中手舞足蹈向前向上爬。我自己也想笑這樣笨拙的表現!畢業下水前,大家還稱我們這班人是專業的!有時候,教練 J 回頭望向我,手勢問:OK?我可以怎樣回覆呢?重量有問題、浮力有問題、很累等等,但其實又可以撐得過的。於是我無奈地苦笑了一下 (水底表情多流露於眼神間),回應他“OK!”我也隱約看到他流露笑意……是嘲笑的那種……
其間,我們做了數個練習。例如在水底替換左右reg,在淺水及深水處輪流關掉兩邊空氣樽,再更替兩邊的reg。前者是sidemount的基本技巧,因為我們必須使兩邊樽的重量達致平衡,空氣含量不可相差多於10 bar。不過,笨拙的我只懂不斷爬,沒有更換reg。每次也是教練 J 提醒我,我才更換。最後,兩邊樽出現嚴重的落差!
上水後,我們跪在淺水區, 試著自己卸下裝置。我竟然連在岸邊淺水地方也控制不了自己,經常背部向天跪不起來。他們都大笑起來。教練 J 還問我為何今天這麼興奮!側掛嘛!當然要興奮些!
午餐過後,第二次下水。我減去裝置兩邊的鉛,共減去4磅。這下舒服得多了!我終於可以真正感受側掛的好處了!鉛的重量真的很關鍵!不過背部的鉛分佈稍高,令我頭重腳輕,所以須努力沉底雙腳,避免空氣一下子湧到雙腳位置,不然的話,會令整個人倒立,控制不好的話,又會一下子彈上水面的!
第一次潛,動作激烈,損耗我大量體力。第二次明顯有進步,自豪的跟教練說:看!我學會控制自己了!哈哈!
這湖很有趣,上次到訪是二月時份,那時玩冰潛,沒有游得遠,所以不知底部有甚麼生物。今次我們在湖的另一邊石灘下水,間中遇上手掌般大小的龍蝦。牠們看見我們這等龐然大物,都嚇得不敢動!不用怕!我參加了project aware,不會破壞大自然的!哈哈!
對不會游泳的我而言感覺好像高難度@@
不過覺得妳現在已經如魚得水了^^
讚讚
不過我仍要多多練習才可! 🙂
讚Liked by 1 pers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