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做了PADI的 DIVEMASTER後,我一直猶豫向哪個方向走。走向教練路線?但瑞典沒有太多人有興趣學潛水,教練行業或已飽和。走向技術潛水路線?擔心自己粗枝大葉的習性,容易出現錯漏,害死自己或潛伴;加上技術潛水的開支真的不能少看!技術潛水員至少也得擁有孖樽的裝置 (例如 double pack、side mount,甚至是rebreather),其他如面鏡和電筒等,也要有後備。光想已經一額汗了!
友人 Daniel 在我猶豫時,已經步進了技術潛水領域,間中與我分享一番。我聽著聽著,心隱又起,務實地先看看課堂資料。他介紹IANTD這一組織。IANTD當中的Essential Diver 課程比較適合我們。位於首都的某間潛水店可以租借double pack,讓我們在選購之前體驗一下,這太好了!有專業教練指導我們怎樣用,又可以比較不同型號,再加上課程本身以改善我們技術為首要目標,完全切合我們打算進入技術潛水的需要。
在正式與教練上堂前,我們先讀理論。作者花了很大篇幅論述心理質素的重要性,亦教我們怎樣做冥想。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,話與潛水有甚麼關係呢?事實上,做任何事實也得檢視自己心理質素。在潛水的角度,好的心理質素加上恆常體能鍛煉,以及潛水練習,在任何意外發生時,也有較大機會妥善處理,甚至加以預防。相反,任何一個小問題也可能引起驚恐感覺,連鎖問題將會秒速發生…
有經驗的潛水員十分重視直覺。如果感覺不良好,對於這次潛水沒有信心,便不要勉強,下次再來吧!
另外,理論也提及潛水員的營養補充。原來潛水時, 我們在高壓環境下吸入較多比例的氧氣,會令身體產生大量自由基,所以平日必須補充一些抗氧化食品。看到這裡,想到家中的OPC-3抗氧化沖飲,立即沖一杯來喝喝呢!哈哈!
減壓病對潛水員一點也不陌生,但原來這是無可避免的!即使是很淺的水域,也會有減壓病。當然,潛得越深越久,減壓病也會嚴重些。怪不得我平時即使控制好了浮力或上水速度,回家洗澡時仍會發展肩膀附近有些紅點吧!另外,我一直也忽略了潛水後,手指麻痺刺痛的感覺。我以前都以為是手指凍僵了的後遺症,加上潛水後的一輪搬運吃力功夫,使手指麻痺刺痛。原來這也是減壓病的病徵!
Essential Diver 課程一共兩天 (如有需要,可以三天完成)。第一天上半部分為理論課,下半部分為陸上模擬練習,以及泳池訓練。第二天出海,先在岸上模擬練習,再下潛在水底訓練。整個課程設計十分有效率,加上教練也教得不錯,我們都獲益不少。
出海那天,我們其中一個水底練習是摸黑危機處理。模擬情景是這樣的:在能見度極低的環境下,電筒剛好沒有電,而空氣也用完了。你一隻手摸著指示路線的繩子,另一隻手需要尋找在旁潛伴的呼吸調節器 (reg),直接從他口中拿走。這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練習。漆黑中,沒有空氣,如果預先沒有心理準備的話,不膽怯是騙人的!
我第一次做得不理想,犯了多個錯誤。第一,我放開了捉繩子的手。第二,我找不到潛伴的reg。第三,在尋找reg的過程中,我控制不了浮力,整個人翻側了。
教練在旁,立即把他的reg噻進我嘴裡。他速度十分快,但無奈第一次對不準位置,我喝了一大口海水。我吸了一口氣後,回過神來,感覺自己已經開始浮上水,我連忙把BC中所有氣放出,以減慢自己的上升速度。教練與我上到水面,我忍不住說 “ shit! It’s too bad!” 他笑了笑。我說我沒有事,還想再來一次……
課程沒有特別要求,很大程度上視乎學員的質素與期望。要是學員對當中的練習沒有信心,可以延後或放棄,改為其他練習。而我,難得有教練在場,當然不會放棄吧!現在上堂也放棄,將來遇到少少挫折便會氣餒!
我開始欣賞技術潛水員。要跳進技術潛水領域,除了對潛水本身充滿熱誠,也得有一顆謙虛的心。水底世界本來就不屬於人類,我們走進水世界,根本是向大自然挑戰的舉動。認清這一點,知道自己的限制。技術潛水員的潛水技術當然高,但他們都不會自命不凡,反而不斷自我檢視,有甚麼事情可以改善,下次做得更好。
本來計劃出海那天共潛兩次。第一次潛完上水後,我問教練打算在岸上停留多久。他說今天到此為止,再約另一個日子進行練習。我好奇問他: 「原因呢?」他說:「因為大家都冷,冷的時候,人很難專注思考,倒不如改天再來吧!」這樣也好的,對我們這些學員來說,多加一天便有多一次的練習機會!這教練沒有多收一分一毫,更需要付出額外一整天。他對教學真具有熱誠,非要我們進步不可。
不過要進步,必須多練習,這又是金錢的問題了!現在,感覺自己站在一個分岔路口。繼續原地踏步?還是開始走向技術潛水領域?那又得考慮添置裝備與否。要是添置,買哪款型號?潛水樽買全新還是二手?這些都是煩惱的問題!希望下星期的黑色星期五有大特價吧!
原來還有這種減壓病!
要多多保重啊!
讚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