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筆

What’s Your Body Telling You?

只給有緣人看的文章...... 迷失的人、沒有成功感的人、沒有存在感的人、停滯進步不了的人,或許,應該多看看這類書籍。

最近喜歡到附近的圖書館留連,有天,這本書在書架最底層吸引了我的目光。我拿上手,翻了兩頁,其實興趣不大,但不知為何,它有鼓力量留住我。於是,我把它借回家。既然有緣閱讀它,也就認真地閱讀,好好消化作者的見解吧!

由書名可看出這本書的中心思想。What’s Your Body Telling You? 在城市生活,壓力來自多方面,時間總是不夠用,於是人人都幾乎忽略最親近的自己 (身體、心靈)。明知病了,也不想讓身體休息,還問醫生:有沒有吃了不睏的藥?因為我今天仍要上班!科技及資訊發達到一個程度,明明可以坐下認真享受桌上的晚餐,眼睛也不能離開電視或電話的螢幕。(題外話,這原來與一個人經常肚餓或喜歡食零食有很大關係!)

作者舉了一個簡單但令人深省的例子:一個爸爸帶著兒子到遊樂場玩,發現兒子今天經常搔頭,於是問他為什麼整日搔頭。在兒子直率地答:"Because I’m the only one who know it itches!" (因為我是唯一一個知道他很癢的人)

人在長大的過程,一開始會憑感覺去探索身邊的環境。喜、怒、哀、樂都是率性的表現。後來,腦部的智力發展迅速,甚至開始凌駕最近身的感官反應。在家庭教育、社會規範下,小孩開始埋藏 body intelligence,忽視來自身體或心靈的訊息。

最明顯的例子:

孩子在公園跑步時不小心摔倒,可能摔得痛了,或者摔的時候,自己被突然的轉變嚇倒,於是本能反應哭了出來。家長希望孩子變得堅強一點,很多時不讓孩子哭。他表面上成為了不哭的堅強孩子,但在他潛意識下,可能埋藏了一個信念:哭=不堅強。於是在他往後的成長過程,不輕易表露軟弱一面,一直裝硬漢,直到有些事情發生,他裝不了,整個人崩潰……

以上純是單向的推斷。當然,一個人的成長,受很多因素影響的。

不過,作者想帶出的重點是:社會文化規範,以至家庭學校教育,都把孩子的率直表達給壓抑,按著一向視為正常 (正常不等如正確) 的方法教導孩子,把他塑造成合自己心意的「模型」。但在這過程,完全忽視這孩子的body intelligence。這在短期內,沒有甚麼壞影響的。但長遠而言,會大大限制一個人的想像力及能力,只活在自己的舒適圈,同時增加自卑感,扼殺一個人的前途。

作者在書中分享多個個案。向他尋求幫助的病人來自不同背景,有的人婚姻出現問題;有的人在社會上似乎很成功,但總有些東西阻礙他們更進一步;有的身體某些地方長期痛楚,但一直找不到根源;有的一直處理抑鬱狀態…… 作者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,極重視Whole Body Consciousness,嘗試為病人打開自己與身體心靈的隔膜,尋找問題的根源……

人在成長的過程,不斷的忽略自己身體心靈的訊息,同時,也不斷的做出及說出與本身訊息相違的事情及說話。有意無意的自欺欺人。長期如此,令自己陷入Spin Trap,一個難以自拔的旋渦。這說法似乎有點誇張,但的確我們每天也在經歷……

書中也帶出另一個重要訊息: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(Purpose of Life)。作者認為,這一使命是與生俱來的。當下的你,可能感到迷茫沒有人生方向。(在現今社會,哪有人沒有迷茫的時候?) 可能現在的工作不是你的理想工作,或者這樣的生活方式不是你理想的生活方式。你覺得自己困在當下的環境。 你可嘗試靜下來,聽聽自己心靈和身體所發出的訊息 (跟方法)。或許初時毫無感覺,但當你真的靜下來,認真與自己的身體重要建立關係時,奇妙的事或會發生!

我嘗試跟隨作者的簡單練習,進入自己的世界,尋找自己身體每處記憶、人生定位等。這些練習其實很簡單,能否成功做到,則視乎自己心態。只要自己內心仍未100%準備好作改變,不願意聆聽及相信自己身體的訊息,肯定的是,這人甚麼也感受不了。

一直以為人凡記憶不能追溯到嬰兒時期。原來我們身體每一個細胞也在記錄一直以來發生的事。有時候,一個人失去孩童時期的記憶,不是因為這人沒有記性,而是因為潛意識知道這記憶不愉快,自動刪去。所謂的刪除,其實仍舊儲存在身體每個細胞之中。

很坦白說,沒有一個人可以有絕對愉快的童年。不過,有覺醒的成年人若洞察自己說了某些話或做了/沒做某些事,而令孩子不愉快,應直接與孩子溝通,解除他的陰影。

我,仍未有小孩,但作為過來人,體會到童年陰影對小孩的禍害可以有多大。不知多少事情,直到婚後才慢慢解開。我沒有看過心理醫生,但我意識自己心處一直埋藏多個心結。因為我渴望改變,渴望有健康的心靈,所以自己時常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身體的訊息,擁抱每刻的感受。

真正能讓自己康復的,不是醫生,而是自己。醫生可以幫助找出問題的根源,建議最有效的方法。但看完醫生,生活心態仍然照舊,看醫生看20年也不能康復!不論是心理或身體方面也是如此。看今天的社會,多少人日日帶著藥煲生活?關於長期做藥煲的問題,大家不妨考慮試試自然療法

 

今天開始,多留意以下幾方面:

Body Intelligence (BQ Inuiry) – 你與自己身體有多大連繫?

  1. 你平日有注意自己呼吸的質素嗎?現在正看此文章的您,呼吸怎樣?淺或深?急速或深長?感覺舒服嗎?
  2. 你平日會有意識地停下來,看看自己正來做甚麼嗎?當你有任何衝動或憤怒前,你有沒有停下來,深呼吸,再行動?
  3. 你平日有沒有(用心)感受自己的身體,並連繫自己的當下的感覺呢?例如,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的肚收得很緊?或是你的肩膀很緊張?又或者你有沒有發現你下顎經常很疲勞?或者你的拳頭不自覺地抓緊?

Body Intelligence (BQ Inuiry) – 你有多留意自己身體發出的訊號?

  1. 當你感到不舒服、痛楚、緊張或任何情緒時,你有沒有靜下來聽聽這些訊號?還是你會選擇忽略它?你會否嘗試轉變當下的位置或姿勢,以消除這些感覺?
  2. 當你做任何大小決定前,你有否停下來咨詢你身體,感受身體所傳給你的感覺?還是你只是用腦袋分析事情的利弊後果?你會相信直覺嗎?當直覺來臨時,你選擇相信還是不加理會?你作決定是,多是用腦袋還是靠直覺?
  3. 1-10分,整體上,你對於自己的皮膚有多滿意?你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、它發出的訊息、姿勢、習慣等?

Body Intelligence (BQ Inuiry) – 你有多留意自己與身體的對話?

  1. 你會說一些body-friendly的字句嗎?你會說類似以下的說話嗎?「那人真讓我頭痛!」「想起要工作便睡不了!」更嚴重的:「我討厭這個身體!」「我想跳樓!」
  2. 當你說以上的類似說話時,你意識到自己在說這些傷害身體的說話嗎?或者這些都是不經意地說了出來?你經常這樣說嗎?
  3. 你有沒有留意自己說話與身體語言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?你有否留意自己咀裡說的,跟身體做的是不一樣?當別人問候你時,你有沒有停下來想想當下的身體感受?還是你只是慣性地回應一聲:OK啦!當你答"OK 啦"時,其實是否真的"OK"?(其實"OK"又是甚麼意思?)

以上問題,沒有對與錯。這些問題的目的,只是檢視性質。看看你的Body Intelligence 有多高。如果發現自己的Body Intelligence頗低,今天開始,多加留意一下了!

雖然上文字裡行間強調直覺或聽身體的訊號的重要,這並不表示一個人可以胡亂任自己壞脾氣爆發!(關於這點,或者可以另寫一文…)

 

5則迴響

  1. 引用通告: 醒覺 II | 旅居人生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